四季度經濟工作已進入沖刺階段。近期,有關部門和地方密集發聲,強調要更大力度挖掘新經濟潛力。
新基建是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基于中央政策導向和優異表現,各省份四季度加速落地“新基建”項目。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四季度新基建或將迎來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預計投資規模將環比持續增長。
與傳統基建不同的地方在于,新基建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并不局限在投資規模上。“新基建內涵豐富,將成為我國科技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新基建的投資規模之于傳統基建相對較少,但新基建的發展為其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基礎條件,同時也為各類技術創新提供市場空間,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我國科技的發展。
帶來全產業鏈機遇
從中央密集部署到市場熱捧,新基建成為中國2020年經濟領域的高頻熱詞。
在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的一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官方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內涵作出正式解釋,新基建的涵蓋范圍得到明確擴大。
官方信息顯示,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其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包含2018年提及的四大點均包含在此范疇內,此外,還點名了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基礎設施以及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其二是融合基礎設施,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其三是創新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與此前市場流傳的“七大領域”相比,官方確定的新基建外延大為拓寬,業內認為,未來新基建將帶來的是全產業鏈機遇。以5G為例,《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預計,到2025年,5G網絡建設累計達1.2萬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累計投資超3.5萬億元。置身其中的電信運營商、信息通信業設備提供商等產業鏈各環節均有機會迎來投資機遇。
與傳統基建時期不同,新基建將給予民營企業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
賽意企業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唐大杰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新基建帶有明顯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很多民營企業掌握核心科技,另外,在新基建建設后期,民企對市場的適應性也會更有優勢。
例如,騰訊宣布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元,重點用于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研究,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等多家公司也已有布局。而在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其他各個細分賽道上,也有不少新興公司嶄露頭角。
5G成各地新基建標配
隨著官方對新基建的扶持力度不斷加碼,各地新基建建設也按下了加速鍵。
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自四季度以來,山東、四川、廣西、上海等多地召開了新基建動員大會,部署相關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方均以2020―2022年為一個周期,力爭通過三年時間讓當地的新基建投資取得較大進展。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各地發布的新基建三年行動規劃發現,5G成為各地發展新基建的“標配”。
例如, 廣州市提出,到2022年,廣州要“成為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全國首批5G商用試點城市和綜合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累計建成5G基站8萬座,總投資超過300億元,培育200家5G應用領域創新型企業”。
11月5日,“廣西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動員大會暨首批重大項目開竣工儀式”在南寧舉行。會議稱,截至2020年10月31日,該區已累計完成建設5G基站24256個,超額完成2萬座基站的年度計劃任務。
5G成為各地新基建的絕對主角。李曉華指出,其原因在于相對于前幾代通信技術,中國在5G領域,技術相對比較成熟,因此推動5G相關新基建的發展,難度較低。此外,5G可以帶動的產業鏈廣闊。“從長期來看,5G建設是各地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一項重大任務。”
賦能傳統重點領域
通過新基建賦能傳統重點領域,也成為不少地區發展新基建的重要抓手,多地都選擇通過建設寬帶網絡、云數據中心等新基建產業,對交通、能源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
例如,四川省政府辦公廳發布的《四川省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強調,要穩步推進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礎設施:開展車路協同試點示范、加快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交通樞紐服務設施智能升級;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山東省出臺的《關于山東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將致力于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持續推動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升級,構建“泛在連接、高效協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
李曉華指出,新基建為傳統重點領域提供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撐,此外,新興技術誕生后,需要有應用場景進行落地,才能迅速進行商業轉化,而依托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將為新基建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雖然在今年成為熱詞,但在過去,發展新基建其實早已成為不少城市發展戰略之一,全國已有多地發展出以新基建相關產業為特點的城市形象。例如,在大數據方面“先聲奪人”的貴州提出發展以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為發展重點的“中國數谷”等。
“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基建,要關注到對技術創新軟硬件配套的建設,既要支持人才的發展,也要關注到相關其他產業的發展,才能形成利于創新的產業集群。”李曉華說。
來源:時代周報